昨天一個學生私訊我,看完我的文章之後突然驚覺,自己從很小就一直有尋短的念頭,但又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這樣,直到昨天那篇文章,她終於明白為什麼了。
她告訴我,她從大概小學開始,就一直覺得自己存在這個世界上,沒有任何價值。
就算到現在已經35歲了,這個感覺也經常籠罩在自己的心裡。
昨天的文章,喚回她小時候一大段本來已經消失的記憶。
她告訴我:「你寫的那個前同事,我小時候的鋼琴老師就是這樣教!」
小時候,她會開始學鋼琴,是因為她阿姨,就是媽媽的親妹妹。
阿姨的女兒,經常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,家裡頭滿滿的都是獎盃。
阿姨很喜歡「教育」她媽媽,小孩應該怎麼栽培,才能跟她女兒一樣棒。
媽媽每次被自己的妹妹「教育」完之後,心情都會很沮喪。
有一天,媽媽跟阿姨聊完天之後,在回家的路上問女兒:「妳要不要也去學鋼琴,妳什麼才藝都不會的話,媽媽會很丟臉。」
她那時候對鋼琴的情緒是中性的,沒有喜歡也沒有排斥,就答應媽媽了。
(孟儒老師有話說:小朋友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,喜歡跟排斥,通常都是根據媽媽的示範。
例如:小朋友第一次看到狗,情緒通常都是中性的,媽媽這時候如果很開心地靠近那隻狗,小朋友就會傾向喜歡狗,如果媽媽這時候突然暴怒,拿著雨傘指著那隻狗,叫牠不准過來,小朋友就會把那個情緒反應學起來。
這個從媽媽複製過來「對狗的巨大壓力反應」,就是我常在寫的「隱性創傷」。)
一開始,她在她們家附近找了一家音樂教室,老師教的都是一些簡單的兒歌。
像是《瑪莉的小羊》、《蜜蜂做工》、《聖誕鈴聲》之類的。
她印象中,課本是「橫的」,字很大。
老師帶她的方式,就是一句一句慢慢帶她,她每一首歌都可以順利學會。
下課以後,她看到其他小朋友也在彈《蜜蜂做工》,總是興奮地說:「我也會彈!」
其他小朋友聽到,也說:「我也會彈!」
幾個小朋友就一起玩起來了。
到了後來,上鋼琴課變成她每個禮拜最期待的事情。
有一次,媽媽帶著她去找阿姨,她看到阿姨家的鋼琴,開心地一首又一首地把她會的兒歌都彈出來。
阿姨的女兒,也就是她表妹,彈了一首看起來很難的曲子。
但是那個時候,她也只是覺得「表妹會的曲子跟她不一樣」,沒有所謂的「自卑感」。
但是阿姨告訴媽媽:「學彈兒歌沒有用,那個也不能參加檢定,比賽也不會得名。」
阿姨指著放滿女兒鋼琴比賽獎盃的櫃子,告訴媽媽:「妳要讓她學一些可以比賽得獎的曲子才有用。」
那一天回家的路上,媽媽的心情非常沮喪。
從那一天之後,每次只要她彈兒歌,媽媽就會很生氣地罵她:「彈一點有用的東西好不好!不要老是彈這種沒用的東西!」
後來,媽媽有一天終於受不了了,她跑去問鋼琴老師:「請問一下,我女兒什麼時候可以參加比賽?」
老師告訴媽媽,比賽這種事情,不是人人都能得名,第一名只會有一個,我們的課一直比較輕鬆的,突然改變路線的話,小朋友會適應得很辛苦,媽媽確定要改變教學路線嗎?
媽媽毫不考慮地做出選擇:「我不要我女兒只會彈兒歌,我要我女兒可以參加比賽。」
後來的鋼琴課,就變得完全不一樣了。
那時候已經沒有課本了,只剩下一份影印的樂譜,每次上課都是上那一首,那一首曲子讓她有一種,好像怎麼練都練不會的感覺。
但那時候老師都是跟她說:「這首曲子現在對妳來說還太難,練不好不是妳的錯,老師多陪妳練習幾次。」
經常一堂課,都是只學一兩行,有時候一堂課,只有學兩個小節。
同一首曲子練了三個月之後,她終於受不了了。
有一次她問老師:「老師,我們可不可以不要再學這一首了?」
老師深深嘆了一口氣,說:「唉!老師也很不喜歡這樣教,看妳練成這樣,老師也會心疼,但是沒辦法,媽媽希望妳去比賽,有時候要怎麼教不是老師可以決定的。」
到了比賽那一天,她也不知道比賽是什麼,只知道下一個輪到她,她就要上台,把那一首曲子彈給評審老師聽。
那一次她不只沒有得獎,而且她的分數是最後一名。
那時候她才幼稚園,對於「名次」和「分數」並沒有概念,所以看到自己的成績,並沒有那種「我的分數很低,代表我很爛」的情緒。
但是媽媽就不一樣了。
媽媽看著成績單當場崩潰,哭著對她大吼:「妳這什麼分數,妳彈最後一名,媽媽在阿姨面前怎麼抬得起頭?」
昨天的文章寫到,我很想教我那個因為強烈的教學挫敗感,逃回學校念碩士班的前同事,教學生的時候,使用的字眼要避免孩子產生內疚感。
她才突然意識到,自己對媽媽有「內疚感」,就是從那一次開始。
好像心裡有個聲音告訴她:「媽媽不開心,都是我的錯,我應該負責讓媽媽開心。」
那一次比賽最後一名的結果,讓媽媽直接下定論,第一個老師「不會教」,憤而選擇換老師。
而媽媽選擇的老師,就是阿姨她女兒的指導老師。
換了新的老師,她幾乎可以用「遭逢巨變」來形容。
新的老師是一個很有年紀,胖胖的女老師,看起來脾氣就很火爆。
新的教室用的鋼琴很大,是一台三隻腳,有一個大蓋子可以掀起來的那一種。
教室裡面滿滿的獎盃,都是阿姨她女兒的名字。
她回想起那個老師的教法,真的就是我前同事那樣。
「給我仔細看譜!」
「同樣的錯音我不想再聽第二次!」
她永遠記得,她最後一堂鋼琴課,老師跟她說的話:
「我不管怎麼教妳都學不會,教妳這種學生,真的是浪費我的生命,也浪費妳爸媽的錢。」
罵完她整堂課之後,下一個學生,就是她阿姨的女兒。
她阿姨一帶著她走進教室,老師立刻變得笑臉迎人,告訴她阿姨,她女兒的表現有多棒,對她而言是多麼重要的學生。
當天晚上,老師打電話給媽媽,說女兒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,請她們下次不要去了。
她永遠記得,她那一天被打得多慘。
媽媽一面打一面哭喊著:「都是妳!都是妳!我完全沒有想過自己的女兒會被老師退學!妳叫我怎麼面對妳阿姨!有妳這種女兒真的很丟臉!」
整件事情發生在她幼稚園大班那年,也就是晴晴現在這個年紀。
從她開始跟第一個老師學《瑪莉的小羊》,到她被第二個老師退學,通通發生在她幼稚園大班那年。
也就是她的鋼琴手之路,只維持了不到一年的時間。
昨天那篇文章有一段,讓她非常有感觸:
我教鋐錩老師怎麼改作業的時候,告訴他,「有教」跟「沒教」的定義是什麼:
如果只有指出錯誤,沒有告訴學生怎麼彈才對,那就叫「沒教」。
指出錯誤之後,必須告訴學生怎麼彈才對,然後花一點時間陪學生練習,這才叫「有教」。
她告訴我,第二個老師的教法,都是每一堂課最後五分鐘,把譜發給她,拿鉛筆在譜上圈幾個地方,告訴她這裡要仔細看譜,然後要她回去自己練,下個禮拜驗收。
完全沒聽過的曲子,她本來練的意願就很低了,加上整份譜又超複雜,她完全不知從何練起。
下禮拜驗收的時候,老師看著她回去練習的成果,從頭到尾都只有「罵」,沒有「教」。
她告訴我,她現在是一邊打字一邊哭的狀態。
她完全無法想像,一個幼稚園大班的孩子,要怎麼承受這麼多大人的情緒。
(孟儒老師有話說:我在尋找合作夥伴的時候,要判斷「老師會不會教」,不是看她們怎麼教「頂尖學生」,是看她們怎麼教「反應比較的學生」。
頂尖的學生,第二個老師那種教法是行得通的,不需要什麼教學能力。
反應比較慢的學生,老師怎麼判斷學生的「資訊負荷能力」,怎麼掌控「餵食速度」,讓學生在舒適的步調裡慢慢學會,才是判斷一個老師功力的關鍵。)
被老師退學之後的故事還沒完。
她還有一個哥哥,小時候功課非常好,自從被鋼琴老師退學之後,媽媽從此認定「只有哥哥值得栽培,妹妹不值得栽培」。
雖然在鋼琴上受過重傷,但她每次經過第一個老師的教室,聽到鋼琴的聲音,還是有一點想學。
她開口問她媽媽,可不可以讓她繼續學鋼琴的時候,她媽媽冷冷地回她:「妳又沒有認真學,老師都不要妳了,去哪裡學?」
她說她想回去第一個老師那裡。
媽媽回答她:「那個老師只會教妳彈兒歌,還把妳教成比賽最後一名,跟著這種老師學有什麼用?讓妳學鋼琴只是浪費。」
而哥哥不管想要什麼,媽媽無論如何都會生出來給他,包含哥哥國中的時候想考私立中學,媽媽也願意把錢花在哥哥身上。
大部份的日子,她媽媽沒有罵她,也沒有打她,所以在看我的文章之前,她並沒有想過自己「有」童年創傷。
接觸我的粉絲專頁之後,她也去買了那本《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》。
書裡面提到「忽視」也是一種隱性創傷的時候,她才回想起,她在媽媽眼中,其實是「不存在」的。
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,是媽媽買點心回家的時候,每個人都拿了一份之後,等她要拿的時候,已經沒有了。
媽媽看著她沒有得吃,告訴她:「喔!我忘記買妳的,我不是故意不買給妳吃,真的只是忘記。」
然後接下來就很開心地問哥哥,好不好吃,好吃的話下次媽媽再買。
她回想起那時候,症狀只嚴重到「我不存在這個家裡」。
後來,媽媽只有在她考試沒考好的時候,才會讓她感受到「自己的存在」。
平時她是感受不到自己「存在」的,只有她表現不好要被罵了,才會「存在」。
她變得很害怕「存在」的感覺,因為「存在」等同危險的代名詞。
任何人只要「注意」到她,都會讓她的交感神經自動拉警報,告訴她「危險準備要發生了」。
所以從小學開始,她就有一個念頭,如果自己「不存在」,一切的問題就會解決。
這個從小學會的情緒反應模式,一直跟著她到現在。
她在婚姻裡,最痛苦的不是跟老公發生衝突,而是兩個人完全沒有對話的時候,那個「不存在」的感覺會突然間席捲而來。
她滑FB的時候,有時候會看到,她老公跟她其他朋友,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,互動都比跟她的互動更熱絡。
她不像大部份的女生是感到「憤怒」,而是感到「希望自己消失」的感覺。
自己一個人默默洗碗、洗衣服的時候,也會有一種「希望自己消失」的感覺。
她是在八月份的時候射太陽的,觀望了超過一年,也觀望了很多鋼琴老師的粉絲專頁。
但她只敢默默地看,沒有任何一篇文章她敢按讚,因為她不知道為什麼,對於別人知道她還想學鋼琴這件事,有一種莫名的恐懼。
好像一直有一個聲音告訴她:「妳學鋼琴就是浪費錢」。
我告訴她:「妳這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沒錯,這個感覺是妳媽跟妳第二個鋼琴老師給妳的。」
說到她的第二個鋼琴老師,她說前一陣子,她在爆料公社看到一個鋼琴老師寫文章批評我,很多人在底下跟著附和。
說我「只會教兒歌」、「只會教一些沒有用的東西」。
她在主要批評者身上,看到她的第二個鋼琴老師的影子,尤其是她示範怎麼教《水邊的阿第麗娜》的教法,完全跟她第二個老師一模一樣。
譜發下去,大概講一下,其他叫妳回去自己想辦法。
而在其他附和她的人身上,她看到她阿姨的影子。
她告訴我:「就是從那時候,我才正式不考慮找其他老師,決定射太陽的,因為你的課真的很貴!我猶豫了整整一年。」
我問她:「那妳怎麼還會選我?」
她說:「因為我實際試上過你的每一堂課,你跟我第一個老師一樣,上你的課會有一種,如果每一首曲子都可以有老師這樣慢慢帶,那就沒有學不會的曲子了。」
然後聊到她媽媽,她說她從大學畢業以後,除了參加她哥哥的告別式那一次之外,從來沒有回去看過她媽媽。
她爸媽離婚很久了,哥哥走了以後,媽媽一直都是一個人,有了智慧型手機之後,媽媽經常傳Line指責她,心裡到底有沒有這個媽媽的存在,中秋節不回家,過年過節也不回家,是當這個媽媽不存在嗎?
一開始,她會讀,但不會回,因為她不知道自己要講什麼。
但是她媽媽看到「已讀」兩個字,卻沒有回應的時候,只會發更多責怪的話給她,把所有的情緒宣洩到她身上。
不管打的東西再長,指責的永遠都是同一事情:
沒有把她媽媽的存在當一回事。
她一面心想:「我小時候,妳也沒把我的存在當一回事啊!」
一方面又有一個聲音指責她:「妳應該原諒媽媽,跟媽媽和解,不管小時候媽媽怎麼對妳,妳都不應該責怪媽媽。」
我說:「這個個指責的聲音,就很像小時候跟同學發生衝突,教官把妳們抓去訓導處,要妳們無條件和解。」
後來我傳了這張照片給她,推薦她這本書:
《如果不能怪罪你,我要如何原諒你?》
她說:「你不要把我的故事寫在你粉絲專頁喔!」
我說:「妳的故事,可以讓很多小時候跟妳有相同經歷的人得到療癒,是很有價值的。」
她說:「那你不能截圖我們的對話,也不可以有任何蛛絲馬跡,讓任何人知道故事主角是誰。」
我問她:「妳現在感受到的情緒,是不是當年那種害怕被人發現妳的存在的感覺?」
她停了一會兒,告訴我:「應該吧!」
我想了一下,告訴她:「我想到一個方法了!我會在文章最後寫一句話確保妳的安全,讓讀者不確定妳的存在!」
她問我:「寫什麼?」
我說:「以上文章內容純屬虛構,如有雷同純屬巧合!」
她:「你真的不愧是孟儒老師耶!」
《以上文章內容純屬虛構,如有雷同純屬巧合》